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霍州宋加香:贫困户变身致富带头人

    信息发布者:chenghaihua
    2019-08-10 22:54:54    来源:临汾市政府网站群-霍州市人民政府   转载

    “种芦笋一年只忙几个月,8亩芦笋,仅两个半月就收入4.8万元,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。”近日,在霍州市大张镇五里垣村芦笋种植基地,看着整箱的芦笋条装车外运,种植户王素平喜上眉梢。

      王素平深有感触地说:“种菜关键是品种、技术和销路,我们只需投入劳动和农资,就可以坐在地头数钱了。能有这样好的效益,全靠芦笋协会会长宋加香的扶持。”在五里垣村,和王素平一样在芦笋协会帮助下发展起来的种植户还有20余户。

      “以前我是村里的困难户,日子过得艰难。穷则思变,2006年,我多方学习考察,决定在自家的地里试种芦笋。”宋加香开门见山地说:“当时,妻子担心我‘折腾’不好赔了,我说服了妻子,大胆试种了4亩芦笋,全部心血倾注在育苗、定植、管理等环节,次年我家的试验田喜获丰收。”

      “嘿,这就是‘笋’,能赚钱吗?”村民们瞅着和“蒿”一样的东西,对种芦笋心存疑虑,持观望态度。

      万事开头难,宋加香挨家挨户地宣传芦笋种植的好处,还把村民带到自家的笋田苦口婆心实地讲解。宋加香说:“芦笋种植是一年种植,10年受益,而且易管理、生产期长,在市场销售上,有厂家派人长期上门收购,不会滞销,比种玉米小麦的效益大多了。”

      为了推广芦笋种植,宋加香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都详细地为村民现场指导,并聘请专家开展培训,解决农户生产中的疑难问题,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种植技术。

      在宋加香的带动下,村民们渐渐打消了疑虑,纷纷加入到芦笋的种植行列中,村里的芦笋种植迅速发展到20余户。2009年,宋加香牵头成立霍州市芦笋协会,采用“协会+基地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为广大笋农在种植、栽培技术等方面提供帮助支持。

      怎样才能把芦笋产业做好、做大、做强,科普要先行,管理是关键。几年来,宋加香先后完善了协会科普宣传栏、电脑、电视、光碟等设施,发放宣传资料,先后组织笋农们多次到永济、山东、河北等地进行考察并接受培训,并多次把外地专家请回来实地开展技术培训。通过常年开展科普惠农活动,协会培养了一大批“懂知识、会管理、善经营”的技术骨干。

      为了扩大种植规模,不断向产业化、标准化、规范化方向迈进,同时降低市场风险,宋加香积极与永济连桥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供销关系,走“企业+基地+农户+协会”的生产经营模式,依托“政府―协会―农户”的对口模式,形成了从种到产、从产到销一条龙服务。同时对笋农的产品进行统一收购,破解了卖笋难问题。

      “家里种芦笋,收入几万元,胜过城里人,日子比蜜甜,这是我们当地笋农们流传的一句顺口溜。”宋加香说:“目前,协会建立了16个育苗基地,引进了美国王子、冠军、哥兰德、丰特利新品种,又为笋农制订了新的种植方案,‘增大密度,地膜覆盖’新技术的应用,切合当地实际,受到笋农们的欢迎。”

      如今,在霍州芦笋协会的带动下,老百姓从中尝到了甜头,种植芦笋的农民越来越多。截至目前,霍州市已有16个示范基地、100余个示范大棚、800余户笋农,覆盖7个乡镇60个行政村,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,年创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,辐射带动周边汾西县、孝义市、长治市发展芦笋种植2000余亩,小芦笋已逐渐成为菜农发家致富的“摇钱树”。

      采访接近尾声时,宋加香满怀信心地说:“下一步将引进优良芦笋品种,注册无公害品牌,采用有机食品种植方法,在有机农产品里‘淘金’,发展精品、绿色、订单农业,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;建设一个冷库,把芦笋进行深加工,开拓更大的市场空间,以科技化推动农业增产、增收,带领更多乡亲走上致富路。”(记者 范韶华)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